北京天坛医院赵晖教授在《凝血常用实验室检测项目及质量保证》报告中指出生理性止血过程可分为一期止血(血管收缩,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二期止血(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由凝血因子和抗凝物质参与的凝血机制完成)及纤维蛋白溶解三个时期。血栓止血实验的常用组合:①常规过筛检查:PT,APTT,FIB,TT;②VTE(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的排除诊断:D-D;③DIC的诊断:PT,APTT,FIB,TT,D-D,FDP,AT;④易栓症的诊断:AT,PC,PS。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①先天及后天凝血因子缺乏:过筛实验(PT,APTT),凝血因子,VWF;②先天及后天纤溶亢进:PLG,TPA,PAI,D-D,FDP;③病理性循环抗凝物检测:APTT,PT,TT,LA等;口服抗凝剂的监测:PT(INR);溶栓治疗的监测:FIB,TT,PLG,FDP,D-D;抗凝治疗的监测:①肝素治疗的监测:APTT,肝素活性,AT②低分子肝素:LMWH(低分子肝素)活性,AT,Xa因子活性③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监测: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试验。
凝血检验受样本采集、样本处理、检测试剂及患者影响等因素的影响。样本采集过程中应注意采血部位、时机(平静空腹),采血顺利与否(止血带不宜时间过长,避免组织液混入),不宜用力振摇,防止溶血及血小板激活,标本采集量准确及采血管的顺序;样本处理时抗凝剂比例、样本状态、离心及样本保存和运送等都会影响凝血结果;凝血试剂使用时注意试剂瓶配置后标明日期,隔天配置的试剂不可混用;按照仪器性能选用配套试剂,试剂的配置和保存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复溶的试剂根据每天工作量配置,对于稳定性差的试剂,根据工作量制定试剂更换方案;试剂批号管理(及时定标):更换试剂批号;室内质控出现趋势性变化。赵晖教授强调合格采集、规范操作非常重要,实践中应制定标准和优化流程,确保双向及有效的检验与临床沟通,保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