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论坛篇丨夯实基础 聚焦前沿】卒中与眩晕领域年度盛会热点回顾

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 2021-10-26 18:00

2021第五届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分会年会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专委会年会暨中国眩晕医学高峰论坛10月16日落下帷幕。


秋风结硕果,今年的年会由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眩晕协作组、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北京卒中学会)联合举办,采取线上与线下同步直播模式,与全球卒中与眩晕领域同道共聚云端,共享盛宴。


Image

开幕式由蒋子栋教授主持





Image
Image

开幕致辞 共推行业发展

Image
Image
Image


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王彩云教授在致辞中提到,各位专家在每年的会议都带来了国内外最新的卒中以及眩晕的诊疗理念,对国内的卒中规范化诊疗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中国卒中学会对各位专家所做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Image


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分会主任委员赵性泉教授在致辞中向线上线下参会的广大同仁表示诚挚的感谢。他表示,尽管新冠疫情的影响无处不在,但分会仍然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牵头制订相关指南与专家共识,认真倾听一线的声音,尽最大努力为基层提供帮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未来,随着基本诊断率和认知程度的提升,全域的总体诊疗水平也在不断的改观,会着力于开展相关临床研究,建立中国人自己的临床数据库,继续教育与培训,解决更多的实际临床问题。


Image
Image

多学科协作 齐力抗“晕”学术分享 精彩纷呈

Image
Image

Image

学术主持:赵性泉教授、蒋子栋教授 

脑心同治

Image

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继宗院士
报告中介绍,目前血管病在诊治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新的一些治疗手段打破了传统的临床科室的界限,特别是介入。目前内科治疗外科化,外科治疗微创化,医学向精准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科室分得越来越细,出现了诊断的碎片化,各科甚至每一位医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安排患者处理患者,就造成了科室相互之间没有更多的交流,这是目前脑心共患疾病治疗中的矛盾。面对临床遇到的这些问题,赵院士提出是否创建一个新的学科:脑心同治。国内已开始这方面的临床探索。2019年4月,北京天坛医院就已经成立了脑心共患疾病的联合诊断中心,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放射科、麻醉科共同组成。从成立到2020年底,已经完成了6127例的门诊量。目前,“脑心同研、脑心同防、脑心同康”是脑心同治学科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工作的方向。可以说,脑心同治代表了临床医学发展的一个潜在的创新领域,它需要多学科的联合早期的诊断和精准的治疗,从心脑血管病发病机理入手,为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开创一个新局面。

人工智能与临床神经科学

Image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 王拥军教授
报告中介绍,AI的起源到现在只有65年,但已经深刻改变了临床医学的格局。临床医疗的各个环节都能见到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AI真正进到医学界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10年开始,那时在医学领域用的最多的是基因组测序、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外科。到2019年最大的变化是利用AI找新靶点。2019年开始在临床相关领域,越来越多地把AI技术开始用于大数据处理和用AI方式找更多新药的靶点。希望临床神经科医生可以更积极了解人工智能,掌握人工智能,使用人工智能,让新的工具为临床实践和患者做出更大的贡献。

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防控

Image

中国卒中学会会长 王文志教授

报告中指出,在我国,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如何预防卒中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预防为主”是近年来神经科领域对于卒中的统一共识。卒中的预防又可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即防首次发病、二级预防是防复发。在一级预防当中,对于从未发生过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人群而言,重点是控制危险因素。


众多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首要“元凶”。卒中一级预防中推荐<140/90 mmHg作为标准降压目标,在可耐受的前提下,可进一步降至≤120/80 mmHg的理想血压水平;二级预防中则推荐标准降压目标为<140/90 mmHg,如能耐受的情况下可降至≤130/80 mmHg的理想血压水平。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仅次于高血压。因此,糖尿病控制目标需要个体化,推荐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 mmol/L,餐后血糖<10.0 mmol/L。糖尿病患者应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及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降低卒中风险。

血管性眩晕头晕(ICVD诊断标准讨论进展)

Image

美国UCLA 大学医学中心 田军茹教授

报告中介绍,自2014年国际上成立血管性眩晕专业委员会以来,有关血管性眩晕的诊断标准的讨论取得了一些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后循环缺血可表现为孤立性眩晕,而没有其他急躁性的体征。随着神经耳科学、神经眼科学、神经影像学的最新进展,业内达到了共识:脑干小脑的卒中可以表现为孤立性眩晕头晕。


在诊断标准的讨论过程当中,把血管性的眩晕头晕主要分成了4种类型:第1个类型叫做急性持续性血管引起的眩晕头晕,它分成确定性的和可能性,这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没有影像学的证据;第2个类型是短暂性血管性眩晕头晕,包括卒中发生之前的演变过程,它可能有短暂的发作,也分为确定性和可能性,两者的主要区别也是有没有影像学的证据;第3个类型是椎动脉压迫综合症,它的症状是伴或不伴耳鸣的眩晕,在直立体位持续转紧时候发生的,发作期间可以出现炎症;第4个类型是锁骨下盗血综合征引起的眩晕头晕。

眩晕AI:眩晕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Image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 赵性泉教授
报告中不仅介绍了眩晕AI的发展及德国学者2020年发布的一个依托德国眩晕平衡障碍中心的眩晕患者临床管理系统,对急性眩晕患者诊疗过程进行系统化干预。并发布了中国首个由北京天坛医院眩晕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主导开发眩晕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智能诊疗系统),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眼庭功能、平衡检测、步态分析、头晕心理测评、数据中心等多个功能,解决眩晕检查和标准化治疗的数字诊疗系统。

头晕患者难治性耳鸣干预策略

Image

北京协和医院 蒋子栋教授

在眩晕的诊疗过程中,发现耳聋和耳鸣是非常重要的。耳鸣是临床上常见的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症状,随着生活、工作及精神压力的增大,耳鸣的发病率也呈逐年攀升的趋势,从3%-4%上升到了10%-20%,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健康问题。在耳鸣患者中,65以上的老人占1/3左右,其余2/3为中青年。耳鸣患者通常除了听到声音,还会伴有睡眠障碍、心烦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下降、甚至少数人有自杀倾向。


出现耳鸣,首诊耳科是必须的,而事实上,导致耳鸣的各种疾病又要远远超出了耳科的范畴。不过,只有先从耳科入手,才能最大限度地搞清楚导致耳鸣的可能原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在耳鸣的治疗方面,没有特效药物。同时,作为医生,要多掌握精神心理科的相关知识,有利于患者治疗,避免过度治疗。

头晕眩晕的影像学诊断

Image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戚晓昆教授

作为临床医生,诊断发作性头晕在病因分析上可以按Midnights原则:M--metablism,代谢性;I--inflammation,炎症;D--degeneration,变性;N--neoplasm,肿瘤;I--infection,感染;G--gland,腺体,内分泌;H--hereditary,遗传;T--toxication,中毒/trauma,外伤;S--stroke,卒中。


在诊断采集发作性头晕病史时,要注意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症候及伴随症状。戚晓昆教授指出,发作性头晕的诊断,关键在于患者的病史询问,尤其是神经疾病都应该有家族史的询问,这一点常被忽视。发作性头晕一定要仔细甄别,对于新的诊断一定要了解。应掌握相应常见头晕疾病的发作形式,临床特点、持续时间,以及相关伴随症候,避免头晕诊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提高头晕诊治的正确率,减少头晕与眩晕诊断的错误。特别须要注意的是,诊断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脑小血管病与眩晕

Image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李新毅教授

脑小血管病(CSVD)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及其远端分支、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目前对于脑小血管的定义更为宽泛,不仅包括上述小血管,还包括这些小血管周围2-5mm的脑实质和蛛网膜下腔内的血管结构。CSVD常见的病因分型包括:I型,小动脉硬化;II型,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CAA);III型,其他遗传性CSVD;IV型,炎症或免疫介导的小血管病;V型,静脉胶原病;VI型,其他小血管病。


脑小血管病是一种头颅核磁和临床表现相近的血管病,但具有抑制性,可以由不同的病因引起。脑小血管病与年龄相关,临床很常见,但发病早期特别容易被忽视。患者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分为区域性和出血性。脑小血管病病程中可以出现头痛或眩晕的症状,但包括治疗在内的相关的深入研究还很少,需要引起重视。

卒中后的前庭症状

Image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鞠奕教授

2009年协会发布了关于前庭疾病的相关的4大类症状:眩晕、头晕、前庭视觉症状以及姿势性症状。这4大类症状,给临床带来了非常大的便捷,它有非常清晰的定义,并且它也指出在一个头晕的疾病病程中,它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卒中后前庭症状的评估和管理,实际是基于我们对于卒中的评估和前庭症状的评估将它们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对于卒中相关性前庭症状的一整套评估系统。针对于卒中而言,我们要进行相关的危险因素的分析,进行合理的二级预防。我们要评估相关的血液成分的脑部结构影像学,血管和心脏等。


对于那些在卒中事件之后,仍然有前庭症状的患者,并且有多发的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它的结构影像学是一个小的病灶,就忽略了对血管的评估,往往这些患者我们通过血管的评估会发现,它存在着一个慢性低灌注的状态,这些也可能是它在未来会继续发展复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眩晕多学科诊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赵性泉教授

我们谈到眩晕疾病谱的时候一定是多学科的,那么从耳科到神经科,内科、精神科、骨科都会产生类似的症状,但是大家也能清楚看到最常见最多的疾病在哪儿?是在耳科和神经科,所以说我们现在做头晕和眩晕最多的是这两个学科。所以,大家理解头晕这个症状慢慢变成一个疾病的名称,这就是我们单一模式的弊病。多学科的诊疗就不是这样,所以我们往往要做到病因的确诊率必须是提高的,而确诊率的提高必然带来了治疗效果的提高。
Image
Image

现场花絮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Scan to Follow